千金散尽还复来,财富轮回的哲学与智慧

千金散尽还复来,财富轮回的哲学与智慧

荚双燕 2024-12-19 未命名 626 次浏览 0个评论

中国自古以来,拥有近5000年的文明历史,黄河文明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下繁荣起来。但提及三百六十行,经商在古代中国社会里,往往被视为末流。文人墨客,崇尚气节,视金钱如粪土。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展现其高风亮节,被后世传为佳话。

而今,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人物,前半生走向仕途巅峰,后半生却涉足商界。从两手空空到三次富甲天下,最后又散尽万千家产,分给穷苦大众。在88岁的年龄,他自然无病终老,留下了传奇、完美、成功的一生。

他就是范蠡。

千金散尽还复来,财富轮回的哲学与智慧

提及范蠡,或许因距离现代过于遥远,许多人可能不熟悉。但在中国新年习俗中,民间年画中的“财神”形象,以及新年初五“迎财神,接财神”的传统仪式,我们却再熟悉不过。这个“文财神”的原始形象就源于范蠡。

范蠡,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的春秋时期楚国,别名陶朱公、鸱夷子皮,字少伯,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知识渊博、学识过人,辅佐越王勾践完成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壮举,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使越国得以复国。

帮助越王夺得天下后,范蠡深知伴君如伴虎,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于是,他转身经商致富,被后世誉为“商圣”。在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是圣人的并不多见,如“文圣”孔子、“诗圣”杜甫、“药圣”孙思邈与李时珍、“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都是所在领域的登峰造极的人物。范蠡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在真智圣贤的排行中超越贤人。

司马迁曾高度评价范蠡为“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这句话概括了范蠡三进三退、散尽钱财的传奇一生。

一迁: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攻打吴国失败。范蠡跟随勾践在吴国做了三年人质,吴王夫差欲用高官厚禄策反他,但范蠡不为所动。他设法帮助勾践平安返回越国,协助越王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完成称霸大业。然而,越王与其他国君无异,是“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主人。范蠡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随即功成身退。

二迁:离开越国后,范蠡先到楚国隐居,凭借经营有道,很快富甲一方。楚王曾请他出山为相,但范蠡深知伴君如伴虎,于是散尽万贯家财,以保自身安全。

三迁:离开楚国的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开始第二次白手创业。为免于被楚王找到,他化名“鸱夷子皮”,在齐国海边耕种土地,不久又积累家产数十万金。齐王了解到他的贤能过往,欲请他担任齐国的丞相。范蠡再次拒绝了,并再次将钱财分给了朋友和乡邻,继续他的隐居生活。

第三次迁徙:范蠡悄悄来到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这是一个地处中原交通要道的好地方。在这里,他自称陶朱公,继续凭借智慧积累了数万家财,成为陶地的大富翁。他按照一贯作风,将巨额财产全部分给了贫苦百姓。

就是这三次的跨国搬迁和三次将所挣得的万千资产分赠给贫苦老百姓的大善举,使范蠡获得了天下人的敬佩和赞誉,被尊称为陶朱公,被拜为财神。

范蠡经商的过程中,曾几度成为富商,并慷慨大方地将钱财用于支助远房亲戚或困苦的兄弟百姓。他能成为商圣,是因为拥有一套独特的商业理论和先进的经济思想。

关于范蠡经商之道的研究众多,他被誉为最早的商业理论家,形成了范蠡的商业理论体系。其中,诚信买卖、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一贵一贱,极而复返等理论,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范蠡虽然身为生意人,却从不急功近利,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成本的10%,甚至在特殊情况下会降低利润比例,甚至赔钱救济灾民。在那个历史时期,10%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但范蠡却能迅速成为巨贾,可见其交易数额巨大。

范蠡一生为避名利而三次迁徒,但名利反倒一直跟随他。他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这种豁达超然的心态,已然超越了自古以来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定论,使他成为了真正的“财神”。

范蠡的一生,无论是从政坛到商界,都展现了他的智慧与豁达。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传奇,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深思。

转载请注明来自湖南百里醇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千金散尽还复来,财富轮回的哲学与智慧》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2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